从小喜欢看三国演义,无聊的时候会去翻阅,看过好几遍,虽然已经多年不接触但是依旧有些许印象。
【资料图】
有人读三国志贬演义,以小说不真实而觉得三国志高高为真。
私以为研究历史,可通过文献略知一二。而史书的编撰似乎隋唐或者往前就已有皇帝相干预,真真假假,假假真真,专家可能也难以区分,何况我辈闲杂人?
若全以书为基本来看,演义无疑是十分成功的一本作品。他在普及历史的基础上,参杂了许多个人英雄主义的色彩,将汉朝正统的理念贯彻,赋予了人物有血有肉的故事情节,让读者发自内心的为英雄惋惜,为小人不齿。可以说传递了那个时代读书人的想法。虽然与现今有差异,但是理念的碰撞,思想的交流无不让,带思考的读者,眼前一亮。
为何想写这样的文章?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必然有他的过人之处。听到过许多驳斥演义的声音。似乎读过三国志就以为自己是文化人,已经三国了然于心,于是耻于说演义,以为野史。且不说三国志是否为真,对比演义,愚以为演义基于三国志而写,本出同源何必相煎一较高下。
但是毕竟是平民,只能以愚见相论,妄想与正统一论高低。喜者自看,不喜勿喷。
仅仅列出三国志里对曹操的人物介绍对比,因为演义的普及率似乎会高,内容过多,简略描述。
【太祖皇帝,曹操,字孟德,小名阿瞒。曹嵩生太祖,吴人说曹嵩是夏侯惇的叔父。
曹操以中风骗自己的叔父。桥玄称曹操济世之才。桥玄让太祖结交子将,子将说太祖乱世奸雄。
袁绍讨伐董卓,太祖为奋武将军。袁术与袁绍不和,袁术请求公孙瓒攻打袁绍,都被袁绍和太祖一起化解。
太祖的父亲曹嵩被陶谦杀死,太祖攻打陶谦。孙盛指责曹操“怪罪陶谦的行为,乱杀他的部下与百姓,过分了。”
此时,陈宫等人乘机反叛迎接吕布。曹操回防,被打败。袁献帝春秋里说,曹操与吕布,确实有“曹操何在”“骑黄马走者也”的对话。蝗虫起,吕布最终没有足够的粮食补给退兵。
刘备在陶谦死后代替陶谦。吕布被曹操打败投奔刘备。
吕布打刘备,刘备投奔曹操,程昱让曹操杀刘备,曹操说用英雄的时候不可杀一人,失去天下人心。
张绣投降之后反悔。世语说,曹昂把马给曹操,曹昂死了曹操逃了出来。曹操打败张绣,张绣投靠刘表。
袁术病死,程昱郭嘉对曹操说“不能放走刘备”。曹操后悔却追不上。
刘备被曹操打败,投靠袁绍,关羽投降曹操。关羽和张辽一起杀颜良。后杀文丑,这两确实当时名将。关羽逃走找到刘备。
许攸贪财,袁绍不能满足他,于是投奔曹操。曹操赢官渡之战。袁绍输了之后病死。孙策在曹操与袁绍打的时候想偷袭,被刺客杀了。
曹操祭祀袁绍的坟墓,大哭。
曹操打刘表,刘表死了之后他儿子投降。刘备逃到夏口。孙权和刘备打合肥,曹操输掉赤壁之战。
曹操挑拨马超韩遂,打退马超。曹操三上书三不准,为魏王。
夏侯渊在阳平被刘备杀,杨修说鸡肋,退兵。于禁被关羽抓住。关羽被孙权杀死,头送给曹操。】
大致如此,故事核心与演义其实差距不大,是否?演义不过予以浓墨重彩,不同人物的传记侧重点不同,演义在汉王朝正统的理念下将各人物传记连接,结合民间传说,稍作修改,主管客观相互结合,可故事主体事实并没有多大的改动,人物更有情感更为生动。即使三国志也多引用魏书,蜀书,吴书,终究各个侧重不同,而无法定论实际。例如,吴志,刘备先打赢曹操,孙权再打合肥。三国志以为,孙权先打合肥,后有赤壁之事。
演义与三国志其实无有优劣。一本小说能大体将三国故事还原,怎能说全不真实?为何会有声音,说道,你看的小说,怎能与正统史书相提并论?史书未必为真,对否?传说必有根源,是否?孰优孰劣,真能予以评价否?
否认演义,盲目志记,非不知者言论?